1 学生发展
1.1 学生来源
1.1.1吸引生源的措施
专业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生源质量稳定。
1.1.2考生对专业的了解
专业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考生对专业培养目标有了解。
1.2 成才环境
1.2.1 活动平台
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平台。
1.2.2 选择权
在完成专业要求的基础上,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空间,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方向和课程的选择权。
1.2.3学分互认
对学生转系、转专业、转方向、校际交流有明确的学分互认规定。
1.3 学生指导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1.4 过程跟踪
对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保证毕业时能达到毕业要求。
2 专业目标
2.1 专业定位
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及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基础、发展潜力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
2.2 培养目标
(1)专业有明确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符合专业定位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2.3 知识要求
2.3.1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1)了解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知识;
(2)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3.2自然科学知识
(1)掌握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知识;
(2)熟悉物理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
(3)了解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3.3工具性知识
(1)掌握一门外国语;
(2)掌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
2.3.4专业知识
(1)工程管理专业要求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测量、工程施工等工程技术知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运筹学、工程合同管理等管理学知识;掌握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工程财务等经济学知识;掌握经济法、建设法规等法学知识;掌握工程建设信息系统管理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
(2)工程造价专业要求掌握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测量、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或建筑工程、机电安装工程)构成、工程力学、工程施工技术等工程技术知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定额原理、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管理、管理运筹学、施工组织等工程造价管理知识;掌握经济学原理、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基础、工程财务等经济与财务管理知识;掌握经济法、建设法规、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等法律法规与合同管理知识;熟悉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等信息技术知识。
2.3.5相关专业领域知识
根据学校及专业特色,了解该专业相关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交通工程、风景园林、金融学、保险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2.4 能力要求
2.4.1 基础能力
(1)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
(2)具备对专业外语文献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3)具备一定的文化与艺术鉴赏能力;
(4)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5)具备进行专业文献检索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创新意识和具备初步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总结、提出新观点和新想法。
2.4.2 专业能力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进行工程策划、设计管理、投资/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具备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能力。
(2)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具备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进行项目的投融资分析与策划能力;具备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工程审计、工程造价纠纷鉴定的能力;具备工程合同管理、风险管理能力;具备解决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能力。
2.5 素质要求
2.5.1 人文素质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
(2)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体现人文和艺术方面的良好素养;
(3)心理素质好,具有面对挑战和挫折的乐观主义态度,能应对危机和挑战。
2.5.2 科学素质
(1)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开拓进取精神;
(2)具有科学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3)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5.3 专业素质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2)具备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3)具备系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分析素养,能够发现和分析工程系统的不足与缺陷,解决工程系统的重难点和关键问题;
(4)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与社会及他人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上述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统称为毕业要求。
3 教学过程
3.1 教学计划
3.1.1 科学性
教学计划遵循教育规律,课程安排具有逻辑性、系统性,体现现代工程管理教育特点。
3.1.2 合理性
教学计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针对学生来源、适应就业去向,满足个性化培养要求。
3.1.3 完整性
知识体系、实践体系和创新训练体系完整;选课指导、课程大纲、实践指导书等教学文件齐全。
3.1.4 时效性
能根据变化或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更新教学计划。
3.2 课程实施
3.2.1 教材选用
能根据教学大纲,选用高水平的教材及合适的教学参考资料,重视教材建设及更新。
3.2.2 课程安排
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注重课程间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3.2.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充实,能理论联系实际,及时进行课程内容更新,体现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及社会需要。
3.2.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2.5 教学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
3.2.6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能体现课程特点、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考核结果能客观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3 实践环节
3.3.1 安排
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实践环节,时间有保证,重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有完善的考核制度。
3.3.2 指导
配备足够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切实保证实习、实验和课程设计质量。
3.3.3 质量
实践环节的质量能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3.4 毕业设计(论文)
3.4.1 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应覆盖所设置的专业方向;选题内容应符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要求,要体现综合性、工程性和先进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合理,累计时间一般不少于12周。
3.4.2 指导
配备足够的指导队伍,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超过10名;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应具有工程经验、讲师及以上职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3.4.3 管理
有健全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及过程控制措施,并严格执行。
3.4.4 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能够达到专业的毕业要求。
3.5 创新训练
3.5.1 培养
在整个本科教学和管理的相关工作中贯彻和实施创新训练与初步科研能力培养。
3.5.2 提倡和鼓励
提倡和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与课外学术研究活动。
3.6 教学管理
3.6.1 管理制度
具有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籍与学位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与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等管理制度完备。
3.6.2 教学档案
教学档案及学生学习档案,包括近4年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试卷、实习及实验报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管理良好,能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归档,档案登记规范、目录清晰、查找方便。
3.6.3 过程控制
(1)对教学全过程的关键节点设有质量监控点,形成完整的监控体系;
(2)监控内容具体、监控和反馈职责明确,监控记录完整、反馈及时。
4 师资队伍
4.1 教师结构
4.1.1 教师数量
设有专业基层教学组织或者教学团队,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业带头人及其后备师资队伍,其中专任教师应不少于15人,且至少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
4.1.2 整体结构
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7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40%,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较为合理并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需具有一定比例的有工程管理实践经历的专任、兼任教师。
4.1.3 教师承担教学情况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年应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专业核心课程应由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且由本专业专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4.2 教师能力及发展
4.2.1 教师背景
教师必须具备高校教师资格,有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背景构成的专任教师队伍,能独立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任务,主要专业课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讲师及其以上职称。
4.2.2 教师能力
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专业软件应用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4.2.3 教学和教改
教师应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4.2.4 科研活动
专业课程教师能够开展科研活动,所在高校应有相关学科的基本支撑条件。
4.2.5 青年教师发展
青年教师有具体的发展规划,学校能提供教师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4.3 管理人员
4.3.1 教学管理人员
教学管理人员职责明确,爱岗敬业。
4.3.2 学生管理人员
有一支专职和兼职结合、稳定的学生管理队伍。
5 教学资源
5.1 信息资源
5.1.1 图书资料
工程管理类专业所在高校图书馆中拥有与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数量相适应的专业图书、国内外期刊、电子期刊数据库、工程资料库,应具有数字化资源和具有检索资源的工具,并且每年进行图书、资料的更新。
5.1.2 规范标准
有满足教学需要的现行法律法规文件、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5.2 教学设施
5.2.1 教室
教室的教学设施完好,有满足教学要求的多媒体教室;有满足毕业设计要求的教室。
5.2.2 实验室
有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实验室,有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需的正版专业软件、设施、仪器、设备、计算机,能够满足工程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需要和学生日常学习需要。专业实验室应对学生开放。
5.2.3 实习基地
具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5个以上,并与学生实习人数相适应,实习条件应满足相关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
5.3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应能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6 质量评价
6.1内部评价
6.1.1 毕业资格审核
能严格审核学生的毕业条件。
6.1.2 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
能定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6.1.3 毕业生去向
毕业生去向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吻合,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6.1.4 师生满意度
学生、教师和学校对培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6.2 社会评价
6.2.1 社会评价机制
有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社会评价机制。
6.2.2 毕业生满意度
毕业生对培养质量满意度较高。
6.2.3 社会声誉
用人单位对培养质量有较高的认可度;毕业生在单位能得到较好发展。
6.3 持续改进
6.3.1 毕业生跟踪反馈
有完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系统,能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将结果用于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修订、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6.3.2 社会变化响应
能及时、主动地对社会变化做出响应。
6.3.3 问题改进
对上次评估发现的问题有实质性改进(仅针对复评学校),有明确的专业持续改进的制度和措施,确实做到以评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