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标准
1. 学生发展
1.1. 学生来源
(1) 专业有吸引优秀生源和特殊人才的制度和措施;
(2) 学校、专业定位与学生来源、分布相吻合;
(3) 专业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考生对专业培养目标有了解,志愿录取率高,生源质量稳定。
1.2. 成才环境
(1) 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平台;
(2) 专业应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空间,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方向和课程的选择权;
(3) 专业应为学生提供由外校、外系、外专业转入本专业学习的条件。
1.3. 学生指导
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心理等方面能得到充分的指导。
1.4. 过程跟踪
对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保证毕业时能达到毕业要求。
2. 专业目标
2.1. 专业定位
能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及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基础、发展潜力、地域特点确定培养人才的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
2.2.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清晰、针对性强,能充分体现学校专业办学特点,符合行业和社会发展要求。
2.3. 知识要求
2.3.1. 自然科学知识
(1) 掌握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知识;
(2) 熟悉大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
(3) 了解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3.2.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1) 熟悉哲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2) 熟悉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和管理基本知识;
(3)了解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3.3. 工具知识
(1)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2)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和高级编程语言的相关知识。
2.3.4. 专业知识
(1) 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等力学原理;
(2) 掌握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制图、结构试验的基本原理,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
(3) 掌握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和工程概预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4) 掌握工程荷载和结构可靠度的基本原理,掌握工程结构和基础工程的基本原理;
(5) 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基本原理,了解土木工程的现代施工技术;
(6) 熟悉工程软件的基本原理;
(7) 熟悉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的基本原理。
2.3.5. 相关领域知识
(1)了解建筑、规划、环境、交通、机械、设备、电气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
(2)了解工程安全、节能减排的基本知识;
(3) 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
2.4. 能力要求
2.4.1. 工程科学的应用能力
(1)能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土木工程的技术问题,包括问题的识别、建立方程和求解等;
(2)能应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问题,具有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2.4.2. 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的应用能力
(1)对土木工程的力学问题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具有较熟练的计算、分析和实验能力;
(2)能针对具体工程合理选用土木工程材料;
(3)能应用测量学基本原理、较熟练使用测量仪器进行一般工程的测绘和施工放样;
(4)能应用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绘制工程图;
(5)能根据工程问题的需要编制简单的计算机程序,具有常用工程软件的初步应用能力;(6)具备对工程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技能,并提出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法。
2.4.3. 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实验和计算分析能力
具有制定土木工程技术基础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能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能够对实际工程做出合理的计算假定,确定结构计算简图,并对计算结果做出正确判断。
(2)工程选址、道路选线、建筑设计能力
熟悉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具备合理选择工程地址的初步能力;能根据交通规划要求和地形图,合理选择线路;能初步判断规划的合理性;能进行简单的建筑设计。
(3)土木工程设计能力
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能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结构形式和计算方法,正确设计土木工程基本构件;能根据工程特点和建设场地的地质情况进行一般土木工程基础选型和设计;能够根据规划、使用功能、地质条件等对房屋、桥梁、公路、铁路、地下工程中的一种土木工程结构进行选型、分析和设计,并能正确表达设计成果;能进行简单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
(4)土木工程建造能力
能合理制定一般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具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组织单位工程项目实施的初步能力,能够分析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并提出动态调整的初步方案;具有评价工程质量的能力,对建造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能提出初步解决方案;能编制工程概预算,具有项目成本控制的初步能力;能够正确分析建造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提出有效防范措施。
(5)项目运行维护能力
能够根据已建项目在首次运行时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工程维护与整改方案。
2.4.4. 具有信息收集、沟通和表达能力,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
(1)能够了解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文献检索、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一定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3)能够正确使用图、表等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表达与沟通;
(4)能正确理解土木工程与相关专业之间的关系,具有与相关专业人员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5)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倾听、了解业主和客户的需求;
(6)有预防和处理与土木工程相关的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2.5. 素质要求
有明确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培养要求,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2.5.1. 人文素质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
(2)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体现人文和艺术方面的良好素养;
(3)心理素质好,能应对危机和挑战。
2.5.2. 科学素质
(1)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开拓进取精神;
(2)具有科学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3)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5.3. 工程素质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2)具有不断学习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欲望,具有推广新技术的进取精神;具有面对挑战和挫折的乐观主义态度;
(3)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3. 教学过程
3.1. 教学计划
教学环节的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1)教学计划遵循教育规律、体现现代工程教育特点;
(2)教学计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针对学生来源、适应就业去向,满足个性化培养要求;
(3)知识体系、实践体系和创新训练体系完整;选课指导、课程大纲、实践指导书等教学文件齐全;
(4)能根据变化或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更新教学计划。
3.2. 课程实施
(1)能根据教学大纲选用高质量教材、推荐相关教学参考书;
(2)教学环节、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3)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
(5)考核方式能体现课程特点,考核结果能客观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3. 实践环节
(1)重视与工程实际的结合,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实践环节,有完善的考核制度;
(2)指导教师应具有实践经验,配备的教师人数应能满足分组指导的要求;
(3)能为学生提供课外自主实验的条件和有效指导。
3.4. 毕业设计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应覆盖所设置的专业方向;选题应符合毕业设计大纲要求,体现综合性、工程性和先进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适中;一人一题;
(2)应配备足够的指导队伍,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应具有工程经验、讲师及以上职称;
(3)有健全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执行严格;
(4)毕业设计(论文)应有足够的时间保证,累计时间一般不少于14周。
4. 师资队伍
4.1. 教师结构
(1)有足够的教师数量,教师整体结构(年龄、职称、学缘、专业)合理,满足教学和专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
(2)开设的专业方向有学科带头人并形成学术梯队,55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每年为本科生上课;
(3)形成骨干教师队伍,80%的专业主干课程由本校取得岗位资格的教师担任。
4.2. 教师发展
(1)教师必须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2)主讲教师应取得岗位资格,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3)骨干教师能够开展工程研究和教学研究,参与学术交流,并取得一定教学与科研成果;
(4)青年教师有具体的发展规划,学校能提供教师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4.3. 管理队伍
(1) 教学管理人员职责明确,爱岗敬业;
(2) 有一支专职和兼职结合、稳定的学生管理队伍。
5. 教学资源
5.1.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应能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5.2. 教学设施
(1)具备大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测量、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土工、结构等实验室;实验设备、仪器完好,场地面积和设备台套数能满足实验教学的分组要求,操作型实验分组应满足人人动手的要求;实验标准符合现行工程规范要求;
(2)有稳定的、能覆盖所设专业方向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3)多媒体、语音教室等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集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有固定教室。
5.3. 信息资源
(1)土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图书应达到20000册以上,并且每年订购一定数量的新图书;本专业的中文期刊50种以上,外文期刊30种以上;
(2)有满足教学需要的现行工程建设法规文件、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3)有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所必需的正版专业软件。
6. 教学管理
6.1. 管理制度
(1)教育法规与指导性文件、学籍与学位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与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等管理制度完备;
(2)管理制度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3)管理制度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根据学校的发展不断更新;支持教学改革与创新。
6.2. 教学档案
(1)对教学文档和学生学习文档的归档内容和要求有明确规定;
(2)能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归档,有定期的归档检查制度;
(3)档案登记规范、目录清晰、查找方便。
6.3. 过程控制
(1)对教学全过程的关键节点设有质量监控点,形成完整的监控体系;
(2)监控内容具体、监控职责明确,监控记录完整、反馈及时;
(3)有定期的教学检查、评价和改进制度。
7. 质量评价
7.1. 内部评价
(1)能严格审核学生的毕业条件;
(2)能定期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3)毕业生去向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吻合,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学生、教师和学校对培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7.2. 社会评价
(1)有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社会评价机制;
(2)毕业生对培养质量满意度较高,对学校有较深的感情;
(3)用人单位对培养质量有较高的认可度,能持续接受毕业生;毕业生在单位能得到较好发展。
7.3. 持续改进
(1)有完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系统,能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将结果用于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修订、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2)能及时、主动地对社会变化做出响应;
(3)对上次评估发现的问题有实质性改进(指复评学校),做到以评促建。